2017年北京平和中层骨干会议圆满结束

发布人: 发布时间:2017-03-09 关键词:
返回列表
您的位置: 首页 > About Us > News Center
  中层管理者的角色特点:一是多维度管理。中层需要上、下、左、右沟通,中层比起高层、基层处理问题,工作的复杂度较大;二是业务与管理的两难。中层既要懂业务,又要懂管理,两方面工作都要强。三是创新与守成的两难。中层既要维护工作的制度、流程,又要创新,不像组织的高层,主要在创新;也不像基层,主要在执行,这对中层管理者来说是一个挑战。 有专家研究表明,中层管理者应具备四种能力:
  1.智力能力。可分为概念化能力、判断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三个方面。概念化能力是指管理者能否看出表面上互不相干事件的内在联系,并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。概念化能力有助于管理者把握全局,并能深入系统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。判断力是对事物发展趋势进行方向性把握的能力。判断力有助于管理者在进行部门规划和工作计划时,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。逻辑思维能力是指管理者对事物进行符合常理的判断。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管理者实际工作的有效性。
  2.管理能力。管理能力可分为规划能力和行动能力。规划能力是指充分调配现有资源,制定达成工作目的计划的能力。行动能力是指在工作中采取积极主动的行动策略的能力。在实际工作中,很多事情在行动之前不可能进行100%的准备,这就需要中层管理者能够在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存在的情况下,对环境进行客观、正确的判断,并采取积极的行动。
  3.沟通能力。在工作中,沟通能力可分为对上级沟通能力、平级沟通能力和对员工沟通能力。对上级的沟通主要是接受上级的任务和对任务的向上级的反馈。平级沟通主要是部门协调及部门沟通。对员工的沟通主要是布置工作任务及进行工作指导等。中层管理者不但要能准确的领会对方表述的意图,还要能准确的把自己的意图表述给对方。
  4.自我控制能力。自我控制能力包括情绪控制能力、自我估计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。对中层管理者而言,情绪化的语言和行为并不能解决任何工作中的问题,反而会让员工丧失认同,所以,理智、客观的对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非常重要。自我估计能力的强弱体现中层管理者是否有自知之明。适应能力的高低,决定中层在职务或者工作环境变动时,能否继续有效地工作,胜任岗位。
  二、中层不力的一般现象
  目前,该行部分中层对提高专业管理水平的总目标不明确,不知道向何方努力;对提高管理水平的步骤不清楚,不知道如何分解阶段性目标;对提高管理水平的方法不了解,不知道该做什么;对提高管理水平的技术不熟悉,不知道如何分析问题,创新思路开展工作。大小工作需要高层推动,指令通过中层到执行层面时,信息衰减,执行不力,工作常浮在形式上,实效差。究其原因:
  (一)部分中层管理者存在职务角色的错位
  1、把自己错位成“民意代表”。 有些中层管理者当员工有什么抱怨的时候,不去纾解开导,而是随和抱怨,推说某某事是上级定的、上级要求的等等,自己成了上级的对立面,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,出现角色错位。
  2、把自己错位成领主。把自己分管的业务看成自己的“一亩三分地”,自己说了算,缺乏横向和纵向沟通,为部门争利益、推责任。
  3、把自己向上错位。有些中层以“正确地做事,做正确的事”为借口,自己认为不正确的事不做。这么想的时候,已经向上错位了,开始判断上级的决定是正确还是错误。受个人水平和判断力的限制,认为上级不对就不执行或者打折执行或者拖延,这样很多组织的目标、战略得不到贯彻。
  4、把自己错位成一般员工。 作为中层,在员工面前是一种职务行为,代表组织,而不是代表个人。如果常在员工面前抱怨、发泄不满,会上不说,会下乱说,实际上这时候把自己错位成基层员工了。
  (二)部分中层缺乏基本的管理素养
  1、没有目标感。组织的目标一般体现于组织的绩效考核指标,目前我行的绩效指标只停留在组织层面,没有分解到部门及个人。管理水平目标更是自上而下缺失,没有规划,也没有建立提高管理水平的目标体系。中层管理者的工作是“等、靠”上级部门和高层管理者安排,不知道也没有压力主动思考业务和管理目标问题,不清楚中长期应该做什么,近期应该做什么。
  2、缺乏流程概念。处理问题缺乏流程概念,想怎么做就怎么做,不能事前规划,事中检讨,事后总结。管理粗放,事倍功半而不能自觉,对管理经验和教训没有记忆能力,同样同类的事,换一个人、一个时间,仍然会犯同样的错。不能把经验和教训转化为正确的工作流程,积累下来,成为管理能力成长的标志。
  3、没有整体感。追求部门利益最大化,不能从组织整体利益角度思考部门工作,在人、财、物上争资源,在工作上推责任、揽成绩,重形式,轻实效。导致部门分割,配合困难,甚至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、拆台等现象。
  4、缺少责任感。遇到事情常归罪于外,归结于上、下、左、右及内外部客观困难。怨天尤人,以机制、战略问题等力所不能及的理由掩饰不作为。不去在自己可作为的空间内寻求改进,不从自己能力上寻求提高,不积极营造良好的内外部工作环境。
  5、缺少方法。管理即是管人。而管人的方法在系统内是隐晦的、经验的,少有人在管人的方法上对中层言传身教,也缺少基本的管理理论、方法、技术上的培训,只能靠中层自己摸索领悟。但是,管理经验的积累与职位高低、工作阅历相关,中层都是从基层操作人员提拔上来的,在管人上少有经验,靠个人积累,效率低,也可能走偏。中层缺少管理方法,影响执行力,高层很多想法、目标、创新的东西一到中层就卡住,执行困难。
  三、提高中层管理能力的建议
  (一)强化对中层的管理理论、方法和技术的培训。
  通过管理理论的培训,让中层了解与社会、经济发展的历史相对应的管理理论发展脉络,了解我行现阶段管理观念和管理水平在管理学体系中所处的位置,正确认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,认识我行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阶段性空间和目标,提高对上级管理措施的理解力,提高执行力的高度。
  通过管理方法的培训,提高中层的沟通协作能力,团队管理能力,促进中层正确理解自己的角色职能和使命,提高执行力的力度。通过管理技术的培训,了解时间管理、项目管理、绩效管理、作业管理、流程管理等技术,中层是细节管理的核心,提高中层的管理技术,才能提高执行力的精度和速度。
  (二)分解管理目标
  把部门分解为绩效贡献部门和保障性部门(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),提出每个部门的具体的目标。将上级绩效考核目标作为绩效贡献部门的一级指标,以外部客户的发展量、风险度及满意度等作为二级支持指标,根据客户需要而进行的制度改进作为三级支持指标,将部门员工的能力提升作为四级指标,有条件的单位,可将指标落实到员工。保障性部门以内部客户满意度为一级指标,改进性创新为二级指标,员工能力提升为三级指标。由高层管理者审核目标的合理性,避免部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,将人、财、物资源尽量向绩效贡献部门倾斜。 “目标一致才能得胜利”。目标从单位分解到部门,分解到人,尽量加大考核挂钩力度,可以提高中层的目标感和责任感,提高部门目标与整体目标的耦合度,减少中层角色错位现象,促进中层树立绩效导向,自觉提高管理素质。
  (三)高层主动帮带中层
  高层管理经验是组织最宝贵的财富,高层的言传身教,是提高中层管理能力的最有效方式。高层应帮助分析中层管理者现有状况与应有状况之间的差距,确定谁需要和应该接受培养和指导,以及指导的内容。评价中层管理者的实际工作绩效以及工作能力,包括绩效评价、知识技能测验、态度评价等。

本文由 北京平和企划部 整理发布,公司网站:www.bjpinghe.com